体坛周报:让CBA少一些人情 少一些“事故” 多一些篮球

辽粤大战堪称当今CBA赛场的“春晚”。除了五年内第四次季后赛的恩怨故事,双方都有庞大的球迷群体外,两支球队都聚集在一起,在竞技水平上堪称CBA顶级球员。但最终辽宁男篮3-2击败广东晋级决赛时,感慨看不够的球迷并不多,后悔伤病影响战局的人也不多。更多的声音是“终于结束了”、“该结束了”。

赵继伟以31分、13个篮板和5次助攻抢到了五场生死战。他在一场比赛中第一次得到30分 10个篮板的数据,但没有多少人对他的表现感到惊讶。即使在谈到比赛中最引人注目的存在时,赵继伟也只是其中之一,还有两个名字是朴景镇和李景焕——他们是两名韩国裁判。

早在半决赛开始前,中国篮球协调宣布将邀请外国裁判执行后续比赛,以全面与国际竞争,加强与国际篮球联合会和亚洲国际篮球联合会的裁判沟通。这不是CBA历史上第一次邀请“外国哨声”。早在2003-2004-2012-2013赛季,许多外国裁判就对CBA进行了处罚,结果褒贬不一。所以这个消息刚出来的时候,外界的态度比较犹豫。有人认为“洋哨”肯定比“土哨”强,也有人认为很难区分。

但是半决赛结束后,人们对“洋哨”的评价几乎是片面的:吹得好!比本地裁判好!

李景焕曾在2023年男篮世界杯预选赛中吹罚,他在辽粤G2首次亮相,那场比赛的判罚得到了广泛好评。朴景镇执裁了2023年男篮世界杯。他和李景焕搭档当地国际裁判段铸执裁的辽粤G5,让媒体和球迷高呼超高水平。夹在这两场比赛之间的G3和G4,裁判组都是由“土哨”组成的。之前有一个荒诞的场景,严军被杨明贴在脸上,不敢给技犯。后来,杨洪峰和郭楠的罚球比赛变成了摔跤肉搏战。两场比赛都有很多关于罚球的争议。

“哨子”更严格地抓住了球员进攻和防守的手部动作,显著减少了拉和推的画面,这符合人们在观看国际比赛时的感受。当地球员都是CBA的防守硬汉,但在国际比赛中成为了窗纸,这与每个人都习惯了犯规的防守有关。但这些真的表明“哨子”和“哨子”在裁判水平上有很大的不同吗?

就在不久前的2019年,段铸也是男篮世界杯的一员,我们有这个级别的裁判。也有业内人士表示,我们的“土哨”在一些国际比赛中仍然有能力做出高质量的吹罚。那么,为什么“土哨”在CBA给人的印象特别差呢?答案不能绕过世界。

辽粤G5一战,两队主教练杜锋和杨鸣对裁判怒吼的镜头明显减少。韩国裁判与当地教练沟通的成本更高,交集少,未来交流少,双方保持基本的克制和礼貌。相比之下,一旦G3和G4受到不利的惩罚,双方的教练都会跳到裁判面前“问罪”。每个人都在同一个圈子里,人情层面的东西自然就来了。你因为犹豫而错过了哨声,我必须试图弥补另一边,然后赶上一些教练或明星球员的压力,裁判必须看视频以确保正确,比赛的流畅性和裁判的威严消失了,一切都脱离了轨道。

人情一多,“事故”就多,最后最少的是篮球本身。辽粤一轮有裁判纠纷,有粉丝冲突,有朱芳雨发律师函警告自媒体,有篮协发表声明称将通过法律渠道追究造谣者责任,还有周琦来沈阳能不能打的最后一场阴谋论“谍战”。这部“戏剧”引发了足够多的讨论,带来了高度的关注和流量,但这些流量大多是负面的,不利于CBA和中国篮球的形象,也让人们忘记了我们应该关注篮球本身。

“CBA场外新闻比场内比赛好看多了,”大家抱怨球迷是塞责的。这种畸形状态不是一天形成的。在上海和江苏的默契球丑闻、易建联和郭艾伦的退役或受伤、男子篮球世界杯和亚运会的惨痛失利后,CBA的声誉和关注度跌至低谷,人们更容易喊“假球”、更不屑地看当地球员的爆炸数据,少关注篮球,多发泄情绪。

这座建筑不是一天建成的,重塑形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邀请“外国哨兵”执政和沟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,中国篮球需要采取更实际的步骤来摆脱人际关系,减少“事故”、回归篮球。